新闻资讯 分类
范畴种植能否把地种得更好?--健壮·存在--公民网发布日期:2024-04-17 浏览次数:

  谁的地种得更好、产出更高,是普通农户还是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对此,社会上曾有过争议。今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蔓延,引发人们对于世界粮食安全的担忧,这一话题再次浮出水面。

  近期,部分三农自媒体创作者连续发布视频和照片,展示同一片田地的水稻、玉米等庄稼的长势差距,称明显长得好的庄稼为普通农户所种,长得差的为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所种,并估测后者的单产量将大大低于前者。此举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特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种地质量产生了质疑。

  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种地真的不如普通农户吗?规模种地如何才能种得更好,提高粮食单产量?规模化农业如何更好地发展?对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6月下旬,今日头条注册名为“农村的砖家”的作者开始连续发布视频,记录他所在村子的玉米种植和生长过程。从视频和他的介绍看,普通农户与当地一家特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分别种植的玉米,从下种、出苗,到长穗、出棒,始终不在一个水平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农户比‘大户’种的要好得多。”

  “农村的砖家”是一位姓宋的小伙子,家住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农村,家里种了10多亩地。除了种地,他还在镇上的一家企业打工。“行情好的线万多元。”小宋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虽然种地收入不多,但他和家人每年都不辞辛劳,精耕细作,争取多打些粮食。

  今年6月上旬收完冬小麦后,小宋马上整地,种上了玉米。整地和播种都是用小农机完成的,他和家人全程跟着,没整平的地方,他们用锄头找平,种子没播匀,他们就重新播一次。今年玉米苗前期遇上了干旱,虫害又多,小宋在地里花的时间和精力比往年更多。由于机井还未接上电,他只好搬来电瓶,用小水泵抽水、滴灌,花了两天两夜。整个苗期,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地里转一转,发现虫害就赶紧打药,“除草剂打得稍晚了些,有些杂草没除尽,我全部拔掉了。”

  相比之下,村里那家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就“粗放”多了。小宋告诉记者,去年,几个做农资生意的老板合伙在村里流转了3000多亩耕地,当年连作了大豆和小麦,今年夏天种上了玉米。他们用大型拖拉机整地、播种,地没有整太平,种子也播得不均,好多种子还露在土外,但他们没有补救。苗出来后,有的地方太稠密,有的地方太稀疏甚至空缺。“他们用无人机打药,效果还不错,但整个苗期没看到他们浇过一次水,幸好后来下雨了,不然,好多苗会死。不过,苗前期缺水还是影响了玉米后期生长。”

  8月18日,小宋又到玉米地里拍了几张照片。从照片看,他们家的玉米植株粗壮,棒子又大又满,而那家“大户”的玉米参差不齐,植株细瘦,大部分棒子又小又瘪。“过段时间,玉米就可以收割了。我估计他们的玉米每亩有个六七百斤就不错了,我们家1100斤应该没问题。”小宋告诉记者,在他们这里,玉米亩产1000斤是正常产量。

  8月初,今日头条三农领域创作者“回村歇歇”也发布了几个视频,对比他所在村普通农户和一家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分别种植的玉米长势。与小宋那个村一样,后者种植的玉米明显不如前者。

  “回村歇歇”是一位姓刘的农村居民,今年54岁,家住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农村,家里也种了10多亩地。他告诉记者,他曾在周边农村做过多次走访,发现一些特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的玉米都不如普通农户家的长得好,“快立秋了,农户种植的玉米早的已经露出天穗,亭亭玉立,整整齐齐,田间很少杂草,而‘大户’种的玉米参差不齐,断垄缺苗,田间杂草丛生。”

  老刘告诉记者,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请的雇工干活很粗糙,好多环节没有做到位,有的还耽误农时,种夏玉米有时比普通农户要晚上一周多。“春争日夏争时,同样品种,晚播两天就会推迟成熟三天以上,播种越晚产量越低。”他还说,“‘大户’用大型机械收割,玉米棒掉在地里也没人捡,不像我们农户要颗粒归仓。”

  “个体观察不能代表总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说种植,“有些人的观察是有偏差的。总体上来说,规模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更高。大规模种植是商业逻辑,不是小农经济的逻辑。小农户精耕细作是以牺牲劳动力成本为代价的,经济上并不合算,如果合算的话,所有人都会精耕细作。”

  规模种植是否意味着单产一定就低,普通农户种植单产一定会高?胡冰川对此予以否定。他说,单产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作物品种等等,与种植规模的大小没有必然关联,比如,美国都是特大规模种植,他们的玉米单产却比我国要高70%,而越南都是小农户,他们的稻谷单产却比我国低。

  胡冰川表示,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业规模化是农业的发展趋势,“如果小农更有效率,那么农业规模化就不可能成为趋势。”他说,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不能因为少数甚至个别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种植一时单产量低,而否定农业规模化。“规模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个一定要肯定和坚持。”

  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全员生产效率问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孙新华副教授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重点,对农业规模化发展、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如何把地种得更好,有独到的看法。他通过微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据我们的调研,部分特大规模种植户种植的大田作物单产量比普通农户种植的低。”孙新华告诉记者,前几年,他们在皖南河镇做过一次调研,发现在同等条件下,一家超大规模经营主体种植的水稻和小麦,单产分别比小农户低350斤和200斤。“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问题主要在用工和管理上。种植规模超过几百亩甚至1000亩,经营主体自己肯定忙不过来,一定要雇佣工人,很多还要雇佣管理人员。这样几乎难以避免地会出现雇工‘磨洋工’、干活质量差的现象。”

  孙新华告诉记者,有些农民在自己田里干活时非常认真,而给雇主做活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比如,有的雇工拔草不拔根,第一天拔了,过几天又长出来了;有的雇工施肥时为了减轻身上的负荷,在前半段故意将肥料撒得多一些,而在后半段则撒得少,导致肥力分布不均。由于农业的特异性,雇主或代理人很难对雇工实行有效监督和考核。何况,有的代理人与雇主的利益存在差异,有时对于雇工“磨洋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雇主—代理人’管理体制,也不如农户灵活,有时还耽误农时。”

  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雇工“磨洋工”等现象的发生呢?孙新华认为,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应该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比如实行计量工资、绩效工资等等,或采取“划块承包”的办法将雇工的收益与其承包地块的最终产品相挂钩,分享部分种植收益。“还可以探索‘人情操作’,与雇工处好关系,比如雇工干活时,给他们提供矿泉水、啤酒、盒饭、香烟等。把关系处好了,雇工干活才会更负责任、更尽心。事实上,一些雇主通过关系化雇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雇工‘磨洋工’等问题。”

  “种植规模太大是导致人工成本增加、田间管理难跟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孙新华说,在推进农业规模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强调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高质量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有意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尽可能经营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后环节以及农业生产服务,对从事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经营主体,要控制其种植规模的上限。“只有规模适度,经营主体才能做到更多地亲自参与生产、管理环节,从而把地种得更好。”(记者 史玉根)

范畴种植能否把地种得更好?--健壮·存在--公民网(图1)

范畴种植能否把地种得更好?--健壮·存在--公民网(图2)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联系我们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